發布時間:2022年04月-07日
許多新手媽媽會碰到這個問題:一個規律排便的寶寶突然開始不拉“粑粑”了,一天,兩天,三天,甚至一周......
直到第七天后,寶寶拉出了粑粑。
金黃,軟便,一點沒消化的食物殘渣都沒有。
這就是日常生活中母乳喂養嬰兒常見的生理現象:
攢肚
攢肚,是一種民間俗稱。通俗來說,即有些嬰兒在生長過程中會出現"攢肚",即“排便間隔時間延長,常常兩三天甚至一周才排一次便,但排出的大便不干不硬,仍舊呈軟軟的糊狀,孩子也沒有腹脹的表現”.
出現“攢肚”的寶寶多為母乳喂養兒,這是因為寶寶在滿月后消化能力逐漸提高后對母乳能充分地進行消化、吸收,致使每天產生的食物殘渣很少,不足以刺激直腸形成排便。
攢肚的最多的發生區間是100天上下,但還是有浮動的,有些或許會很早比如一個月,有些或許要五個月才有攢肚,也不是說完全沒有可能。
分清“攢肚”和便秘之間的區別需要父母仔細觀察寶寶的糞便狀況以及其他生理表現:
便秘是指孩子的大便次數和性狀發生了改變。便秘不僅僅是指大便次數減少,更重要的是指大便硬結、干燥、排出困難。
有時糞便堅硬擦傷了腸黏膜還會在糞便處粘有血絲或黏液,大而硬的糞塊還會造成肛裂、肛門疼痛,使孩子食欲減退、腹脹、左下腹可觸及糞塊,這一點和攢肚是截然不同的。
寶寶出現“攢肚”現象也說明媽媽的母乳質量相當好,營養均衡,寶寶的消化能力又很好,才導致寶寶的腸蠕動不充分。
媽媽不用過于擔心。大多在4月齡后,這種現象會逐漸減少直至消失。
只要排便間隔時間長,不影響進食,生長正常,無其它不適,家長不要緊張。不是每個嬰兒都會每日排便一次,但隨著輔食添加,特別是添加青菜(富含纖維素食品)后,排便逐漸規律,多為一天1次。
因“攢肚”現象一般在2個月左右開始出現,所以在此時訓練孩子定時大便(如每天早、晚把大便)讓孩子很早就形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① 用手掌輕輕摩擦嬰兒的腹部,以肚臍為中心,由左向右旋轉按摩10次休息5分鐘,再按摩10次,反復進行3回。 ②嬰兒仰臥,抓住嬰兒雙腿做屈伸運動,即伸一下屈一下,共10次,然后單腿屈伸10次。這樣會幫助嬰兒的腸蠕動,有利于大便排出。 對于胖寶寶的“攢肚子”出現,可以每天在兩次奶之間喂一些白開水或菜水、果水,待到滿4個月以后添加輔食就可以徹底解決這種大便狀況了 如果孩子大便減少,體重增加不理想,是因為母乳不足引起的,那么可以及時給孩子增加一些配方奶;如果寶寶已經3個多月了,還可以添加一點大米湯,就能較好的改善大便的狀況 每天兩次在寶寶吃奶后20~30分鐘左右,用油質外用藥(如金霉素軟膏)涂在嬰兒肛門口,墊上軟紙,輕輕推按肛門,慢慢做10次。一般很快即有便意或排便;用消毒棉簽蘸上植物油,輕輕伸到寶寶肛門口處,也可引起直腸的排便。